?壓鑄散熱片因結構多為薄壁、多筋條( fins ),在生產過程中易因金屬流動不均、冷卻應力、模具設計不合理等原因產生變形(如翹曲、彎曲、扭曲),直接影響裝配精度和散熱效率。以下從模具設計、工藝參數(shù)、材料選擇、后處理等方面,詳細介紹減少變形的關鍵措施:
?

一、優(yōu)化模具設計,從源頭控制應力
模具是決定壓鑄件形狀和應力分布的核心,合理設計可顯著減少變形:
優(yōu)化型腔與型芯結構
壁厚均勻化:散熱片的筋條、基板厚度差異過大會導致冷卻速度不同,產生內應力。設計時需盡量保證壁厚一致(允許誤差≤10%),若需局部加厚(如安裝孔),應通過漸變過渡(坡度≤15°)減少應力集中。
筋條布局對稱:多組散熱筋應沿基板中心對稱分布,避免單側密集或長度差異過大(如左右筋條數(shù)量、高度一致),防止冷卻時因收縮不均導致翹曲。
增加加強筋:在基板邊緣或薄弱區(qū)域增設橫向加強筋(截面呈 T 型或 L 型),提高整體剛性,抑制變形(尤其針對大面積薄壁基板,加強筋間距建議≤50mm)。
合理設計澆口與溢流系統(tǒng)
澆口位置與數(shù)量:采用中心對稱澆口(如中心直澆口、環(huán)形澆口),使金屬液從中心向四周均勻填充,避免單側沖擊導致的流動不均;對于大型散熱片,可采用多澆口(2-4 個,對稱分布),確保各區(qū)域填充速度一致。
溢流槽與排氣槽:在筋條末端、拐角等易卷氣位置設置溢流槽(容積為該區(qū)域金屬量的 1.5-2 倍),同時開設排氣槽(深度 0.05-0.1mm,寬度 5-10mm),減少氣孔和收縮缺陷,避免因局部組織疏松導致的變形。
優(yōu)化模具冷卻系統(tǒng)
均勻布水:在模具型腔和型芯內開設冷卻水道,確保與散熱片各部位的距離一致(通常 15-25mm),通水流量均勻(溫差≤5℃),避免局部冷卻過快或過慢。例如,筋條密集區(qū)域需加密水道,基板底部設置環(huán)形水道。
隨形冷卻:對復雜曲面散熱片,采用 3D 打印技術制作隨形冷卻鑲塊,使冷卻水路貼合零件形狀,提高冷卻均勻性,減少應力積累。
二、優(yōu)化壓鑄工藝參數(shù),減少成型應力
工藝參數(shù)直接影響金屬液填充、凝固過程,需通過調試找到平衡:
控制填充與壓射參數(shù)
填充速度:采用 “慢 - 快 - 慢” 分段填充:初始階段慢速(0.5-1m/s),避免金屬液沖擊型腔導致湍流;中間階段快速(2-5m/s),確保筋條等薄壁區(qū)域充滿;最后階段減速(0.8-1.5m/s),減少卷氣。
壓射比壓:根據材料選擇合適比壓(鋁合金通常 30-80MPa),比壓過低易導致填充不足、縮松;過高則會增加模具應力和零件內應力,加劇變形。建議通過試模確定 “臨界比壓”(剛好充滿且無縮松的最小比壓)。
模具溫度:預熱模具至合理溫度(鋁合金模具通常 150-250℃),并保持穩(wěn)定。溫度過低,金屬液流動性差,易產生冷隔和應力;溫度過高,凝固時間延長,零件易粘模變形。
優(yōu)化凝固與開模參數(shù)
保壓時間與壓力:保壓時間需覆蓋零件凝固的 80% 以上(通常 5-15s),保壓壓力為壓射壓力的 60%-80%,確保補縮充分,減少縮孔縮松導致的局部收縮不均。
開模時機:待零件充分凝固(表面溫度降至 200-250℃以下)再開模,避免因強制脫模導致的塑性變形。對于復雜結構,可設置延遲開模(1-3s),讓零件在模內自然收縮釋放部分應力。
三、合理選擇材料與熱處理,降低內應力
材料選擇
優(yōu)先選用低變形合金:如 ADC12(鋁合金)流動性好、收縮率低(1.0%-1.2%),適合復雜散熱片;若需更高強度,可選用 A380,但需嚴格控制雜質含量(鐵≤0.8%,避免形成硬質點導致應力集中)。
控制合金成分均勻性:熔煉時確保成分波動≤0.5%,避免因成分偏析導致的局部性能差異和收縮不均。
時效處理消除應力
對變形敏感的散熱片,壓鑄后進行低溫時效處理:將零件加熱至 120-180℃,保溫 2-4h,緩慢冷卻(≤50℃/h),通過原子擴散釋放內應力。例如,鋁合金散熱片經 150℃×3h 時效后,殘余應力可降低 30%-50%。
避免高溫熱處理:壓鑄鋁合金(如 ADC12)通常不進行淬火處理,高溫會導致晶粒粗大,反而增加脆性和變形風險。
四、改進后處理與工裝設計,矯正變形
整形處理
專用工裝矯正:對輕微變形(≤0.5mm/m),使用與零件形狀匹配的整形工裝(如平板模具),施加一定壓力(5-10MPa)并保持 10-30s,利用金屬的塑性進行矯正。注意壓力不可過大,避免產生塑性變形或裂紋。
熱整形:對變形較大的零件,可在時效處理時同步整形 —— 將零件固定在工裝內,隨爐升溫至 150-180℃,保溫時通過工裝限制變形,冷卻后釋放,矯正效果更穩(wěn)定。
合理的后加工工藝
若需銑削、鉆孔等后加工,應分步加工:先粗加工去除大部分余量(留 0.5-1mm 精加工余量),放置 24h 讓應力釋放,再精加工至尺寸,避免一次性加工導致的應力釋放變形。
加工時采用對稱切削:例如銑削基板兩面時,每次切削量相等(如每面各切 0.3mm),減少單側去除材料導致的彎曲。
五、生產過程的其他控制措施
模具定期維護:定期檢查模具型腔、型芯的磨損情況(尤其是分型面、澆口位置),磨損超 0.1mm 時及時修復,避免因模具間隙不均導致的填充偏差。
零件存放與搬運:壓鑄后的零件需水平放置(避免懸掛或堆疊),使用專用托盤(帶定位槽),防止重力導致的變形;批量存放時,每層用隔板分隔,高度≤5 層。
統(tǒng)計過程控制(SPC):定期測量零件關鍵尺寸(如平面度、垂直度),記錄變形數(shù)據,通過控制圖分析趨勢,及時調整工藝參數(shù)(如冷卻水溫、壓射速度)。